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
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
夕阳下,江豚在长江葛洲坝下游水域跃出水面。(刘曙松 摄)
当长江葛洲坝江段内江豚妈妈带着宝宝跃出水面嬉戏时,鳤鱼、刀鱼等消失多年的稀有鱼种重现长江;
当全球最大碳市场在中碳登大厦里聚力绿色动能时,搭载“湖北芯”的新能源船舶,“氢”舟已过万重山;
当荆山楚水间走出“武当山水”“亿元鲜橙村”时,美丽经济正在拔节生长,湖北蹚出绿色发展新范式。
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。
牢记嘱托、立足省情、勇毅探路。湖北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在保护与发展中,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。
流域治理绘就绿色发展底色
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稳定Ⅱ类
1061公里,是长江干流流经湖北的里程。
保护长江,既是湖北的历史责任,更是绿色发展的时代旋律。
2018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:“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,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。”
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,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大江奔涌。湖北连续6年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、十大提质增效行动,坚定不移扛起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“立规之地”的政治责任。
10月30日,秋日暖阳洒在江面上,长江葛洲坝以下江段已进入枯水期。像往常一样,66岁的生态摄影师杨河带上相机,拍到了他的老朋友们——长江江豚。这些如同长江生态晴雨表的江豚,几乎定居下来,上了宜昌户口和湖北户口。跟拍江豚6年,杨河积累了百万张图片。在他的镜头下,沿江的化工厂不见了,江边的荒地变成了滨江公园。
杨河的追豚之旅,正是湖北擦亮绿水青山本底、提高金山银山成色的奋进之路。
呵护绿意,壮士断腕。斩断对化工产业的思想依赖、情感依赖和发展依赖,一场破解“化工围江”的雷霆之战,坚决彻底。
在宜昌,“关改搬转”134家沿江化工企业;在汉江畔,十堰近年来拒绝160多个环保不达标的投资项目,关停转产560多家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,库区12万只网箱全面取缔,万余名渔民“洗脚上岸”。通过“关改搬转”,荆楚大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。岸边,再现万鸟归巢的壮美;江中,再现多年难见的江豚戏水。
落实“十年禁渔”,湖北在全国率先实行五级河湖长制,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恢复,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。
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、最大的省情,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。
治水护江久久为功,体现在规划的编制和落实中。
看省级层面,在沿江省市中,湖北率先编制《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》,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,“一张蓝图”绘到底;去年初,湖北出台《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》,锁定全省3个一级流域、16个二级流域,将安全管控的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清单,严控到每一条河流。
看区域层面,三峡(坝区)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规划、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密集推进,成为我省重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“探路者”与“试验田”;荆州、荆门、咸宁、十堰、恩施,在全省率先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,以水系为脉络,以问题为导向,探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。
中游击绿水,绿动楚天阔。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纲,荆楚大小流域、三江千湖持续提升生态颜值,确保“一江清水东流”“一库净水北送”。
低碳转型培育绿色动能
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
武汉沙湖之滨,中碳登大厦正源源不断释放着绿色“磁吸力”。
这里,已吸引60家涉碳企业、机构入驻,初步形成“一栋楼就是产业链、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的双碳产业链条。
2021年7月16日,中国碳市场运行,这一全球最大碳市场的“底层数据库”位于湖北。
2023年,湖北率先在全国打通“电—碳—金融”三大市场,初步形成碳交易、碳资产等碳市场全产业链。
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,湖北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绿色转型提质增效,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形成,绿电装机占比达到65%,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。
向绿生长,产业含“绿”量提升——
湖北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,打造城市矿产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。
传统化工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裂变升级,宜昌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台阶,用“清澈的GDP”向长江作答;钢铁产业告别“傻大黑粗”,长江边的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里,智慧炼钢、数字化炼钢、转炉自动出钢成为现实。
向新求变,发展含“新”量增长——
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、武汉超算中心高速运转,赋能千行百业,短短2年,带动形成千亿规模的算力与大数据产业集群;从国产大飞机C919上的“襄阳造”座椅,到能够实现国产替代的航空航天机电、机电液压等产品,无不闪耀着“襄阳制造”的身影;美的荆州工厂建成全球“灯塔工厂”,平均每1.5秒就能下线1台冰箱。
一手抓绿色动能转换,一手发展清洁能源,湖北以年均3%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%的经济增长。
绿电悄然改变湖北能源结构——
今年9月底,湖北“风光”超过“水火”,风电、光伏装机容量已超过火电、水电,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。
新能源技术推动长江航运绿色发展——
从“电化长江”“气化长江”,再到“氢化长江”,船舶“湖北芯”不断向高、向新攀登。湖北自主研发的长江三峡1号,是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,实现了零排放、零噪声、零污染。“湖北造”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62%,全国第一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
一幅“绿富美”画卷铺展开来
绿水青山涨颜值,金山银山见价值,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“绿富美”画卷在荆楚大地上徐徐铺展。
自从村里建了美术园,荆州市八岭山镇朱家岭村村民陈义琳,就有了一个新身份——园艺师。随着八岭山镇开展流域治理和全域国土整治,去年春天,浅山森林美术园建成开园,远近游客慕名而来、流连忘返。陈义琳学会了种树、剪枝和苗木养护。她手中赖以生存的稻谷,变成了灿烂绽放的樱花、红枫。
让好生态变成好产品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,湖北将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统筹起来,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,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。
武当山水间,走出“武当山水”。依托一库净水,十堰打出“武当山”中高端饮用水品牌,将“中国好水”卖向全国。丹江口库区已成为农夫山泉、华润怡宝、康师傅等一线水企必争之地,十堰千亿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正临江崛起。
峡江山水间,涌现“亿元鲜橙村”。秭归县在种植、服务、加工、销售等多个环节培育新兴业态,拉长扩粗以“四季鲜橙”为支撑的柑橘产业链。柑橘种植面积达40万亩,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近200亿元,涌现出12个亿元村,带动26万人稳定增收致富。
高山蔬菜,成为“抢手货”。小溪河位于利川市团堡镇,是清江右岸一级支流。通过开展小溪河流域治理,团堡镇生态越来越好,建成智能蔬菜产业园,带火高山蔬菜。今年,全镇蔬菜销售额预计可达7.5亿元,人均年增收3000元。
森林碳汇,也能卖钱。今年6月,湖北首张“林业碳汇+生态司法”碳票在试点县——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布。林业碳票,将林木中的碳减排量转化为一种具有交易、质押、兑现等权能的有价证券。开发周期短、成本低,一“票”架通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。
守住绿水青山,换来金山银山。
“湖北以省域战略规划为引领,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,将‘基于水’的生态优势转化为‘用好水’的发展胜势,走出一条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湖北路径。”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、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表示。(吴文娟、胡弦)
© 2020 恩施锦绣州城规划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